百姓墓地上的小土堆称为“坟头或者风土”,而皇帝墓上的大土堆则称为“堡鼎”,棺材是埋在地底下,地上为何还要筑起坟头呢?
关于坟头有这几种说法:首先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当中,周武王姬发以五万精锐大破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,商纣王逃回朝歌,拿着宫中珍宝与自己皆焚鹿台,随后周武王在百姓的欢迎之下进入了朝歌城中,当他得知比干是个爱国的大忠臣,因为直言劝谏纣王而被剖心杀害,因此周武王认为比干含冤而死,深为他鸣不平,在掘地为墓的比干墓地上筑土为坟,为忠臣鸣不平。
另一种说法:孔子为了祭祀父亲。据《礼记》记载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便撒手人寰,后来孔子逐渐长大成人,就想着前去祭祀父亲的在天之灵,凭着以前的记忆寻找父亲的埋葬之地,可是辗转数月之久,他好不容易找到,因此注重礼教的孔子表示每一年都会来祭祀父亲,为了防止父亲的墓地被荒草覆盖难以寻找,随后在父亲的墓地上筑土为坟,以为标记。这一做法即合天下百姓民心向孝的情感寄托,又非常方便后世子孙祭祀。因此筑土为坟的墓葬形式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,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坟头边立碑,植树等纪念。
后来的坟头也代表着后世子孙的兴盛,也代表着这是有主的坟墓,别人不得来动先人的骨骇,否则定会拼命。反之坟头消失则表示子孙不济,比如夭折的小孩子,坟头就非常小,不久就会消失。
其实坟头还有其他含义,一是安全,那么多土堆压在上面有利于保护先人的骨骇,以保证先人永远安于地下,第二点就是排水,建起一个坟头有利于排走墓地的雨水,防止先人的坟墓遭到水淹。
而且坟头是有讲究的,有大有小,《周礼》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,也就是说古代坟头大小是按照官爵等级来制定的,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的坟头都变成了大山丘,如赵武灵王的赵丘等。还有后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陵更是越建规模越大,但是普通百姓的坟头依旧只能是个小土堆,因为这也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条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