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宜兴人。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,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。他出身贫寒,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。19岁,徐悲鸿前往上海。凭借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绘画技法,加上天赋勤奋,开始在上海崭露头角。在一个文化名流的聚会上,徐悲鸿得到了驻足上海的康有为的赏识,康有为看了徐悲鸿的画兴奋不已,邀他为全家画像,并为徐悲鸿题字“写生入神,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。”并且将他介绍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。
1918年,徐悲鸿被聘请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。在一场学术讨论中,徐悲鸿大胆提出了对中国画的看法。他说:“中国画学之颓败,至今日已极矣……”这一论述在当时的美术界掀起轩然大波。面对千年中国画坛,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,何以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。清末民初,学画的人画山水,却从未见过真的山水,只需临摹即可。甚至笔笔都要仿古,处处都讲来由。唐宋时期的辉煌不复显露,元明时期的境界也无法超越,中国画正日益丧失最可贵的创造精神。或许这个年轻人有点不知天高地厚,但他对中国画的弊端却一针见血。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弊端,才酝酿了他心中复兴中国美术的壮志。
徐悲鸿最喜欢画马。抗战爆发后,他画的马不再淡然诗意,而是昂首屹立,充满激情。1940年,国内战局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。为了打通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点联系,几十万中国军民用简陋的工具、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中凿通了一条生命线路——滇缅公路。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前往印度时看到了这一悲壮的情景。冥冥之中,一幅《愚公移山》的巨作在徐悲鸿的大脑中渐渐形成。这幅画表现出的那种力量,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屈一指。徐悲鸿面向艰险、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画中表现淋漓,寄托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,面临民族危亡时的呐喊。
1946年8月,徐悲鸿接掌北平艺专。北平艺专的进步人士成立了北平美术作家协会,推举徐悲鸿为会长。在北平艺专,徐悲鸿一直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、他所在的北平艺专也时时受到国民党的攻击。面对这些,徐悲鸿总是据理力争,揭露他们的阴谋,保护被迫害的师生。他写了“艺术至上”四个天字挂在校门口,用以维护进步学生的反蒋爱国运动,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与国民党作不屈不挠的斗争。
在他短暂的58年人生中,除了艺术创作,培育人才,革新绘画之外,他还为国家收集了数量惊人的艺术品,其中许多属于国宝。它们和他自己的艺术作品一起,继续向世人展示着至善尽美。而他在使中国艺术步入现代的过程中那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,便是这位艺坛巨匠辉煌而永恒的生命。按照徐悲鸿的愿望,夫人廖静文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,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,图书.画册、碑帖等1万余件,全部捐献给国家。次年,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,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,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“悲鸿故居”匾额。
他一生作画,藏画无数,却没有半点积蓄。他以画奔放的骏马闻名于世,却自誉为一只悲鸣的鸿雁。
现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二墓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