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越来越少的土地,一个新的制度出台了:不留灰,不留碑。有些地区鼓励选择节地生态埋葬,并给予一定的补贴。改变观念总是需要一段时间。
入土为安,这是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默认规则。
人有了感情,意识到生命有限,终有一天亲人会去世,便入土立碑,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念头。
在秦汉时期,统治者以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伤害为由,禁民火葬,土葬遂成为汉族通用的葬式,并世代相传。
但查考我国古代文献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。《列子·汤问》、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、《荀子·大略》等·大略》等文章。《墨子·节葬下》记载:秦之西有仪渠之国,其亲属死亡,聚柴烧毁。
而且到了宋朝,火葬盛行。解决原因,众说纷纭,除众说纷纭,除了思想上的问题,以及当时宋朝的国力等问题,人们面临的最严肃的问题是:人地矛盾,土地不足。这就是说人多地少。
宋代人口众多,最多达到1.26亿,经济、文化、科学繁荣,水利兴旺,农业也发达,实施土地私有,允许土地买卖,人地矛盾突出,后来南宋国土面积小,实施火葬也没办法。
为何寻求改变?由于原来的方法已不适用。
由于耕地不赚钱,不能养家糊口,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了农村。正因为土地紧张,才会有节地生态葬、海葬等新方法。
首先不要着急,一点一点来,家人理解,父母理解,孩子理解,社会理解,都需要时间,到时候再做选择也不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