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的清明节与以往不同,受疫情的影响,对于殡葬行业来说,既要做好全民防疫,又要保证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祭扫服务,在这样时间紧、任务重的双重压力下,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舍小家、顾大家,默默无闻、一心奉献的殡葬职工。面对倍增的压力,面对世俗的眼光,他们从未退缩,坚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,默默付出,默默奉献,用对行业的情怀,传递着生死之间最动人的情感。

1,两代殡葬人的情怀

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业务员张梓宸是位“80后”,工作15年的他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殡葬事业,张梓宸说:“我入此行受母亲的影响很大。”

“要不你干殡葬得了,其实这个行业挺好的。”2005年4月,正要找工作的张梓宸听了母亲武侠一句话,就去正在招人的八宝山殡仪馆应聘了。

“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。年轻一代没有吃过苦,这个工作锻炼人。” 武侠从通惠陵园主任一职退休,此前她是福利企业的一名职工,1993年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需要补充人员力量,她响应组织号召转入殡葬系统工作。

缘何转行,武侠说:“当时的想法很朴素,工作特殊、不好找对象、社会歧视等原因造成殡葬行业招工难。组织指哪儿,我打哪儿,况且当时孩子已经上了小学,不涉及找对象的问题,没犹豫就报了名。”

择一事,终一生。武侠说自己从未后悔。在她看来,不管什么行业都得有人干,再难也能干出精彩。这么多年,她也是这么跟儿子说的:你得想着把家属的痛苦承担过来,用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解脱;每个家庭都不一样,你虽不能把快乐带给家属,但能把认真温情的工作态度带给他们;理解家属,有委屈得装在心里……

入职那年,张梓宸18岁,是八宝山殡仪馆少有的年轻人,也是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。他的工作岗位是引导员,没有正式的出版物可以拿来学习,唯有几代殡葬人几十年摸索、总结出的规章制度、行为准则可以遵循。

通过半年的“传帮带”,2006年初,张梓宸出师了。逝者基本信息的登记、带领家属预订告别厅、办理火化、焚烧祭品……张梓宸是灵车进入殡仪馆后第一位接触逝者家属的人,从遗体进入殡仪馆,再到出骨灰,所涉及的业务知识和殡葬专业方面的问题,都由他来引导家属办理和解决。

最初让他没想到的是,如果家属需要,引导员得跟着遗体接运工去逝者家里。一次,有位家属提出让他给逝者净身,“当时真是硬着头皮完成的。”

不入其行,不知其苦。回家后,张梓宸跟母亲武侠说了自己的想法,没想到母亲的回答是:“家属一分需要,我们要百分百努力,这就是殡葬人,要敬畏生命,敬畏职责!”

张梓宸为一位老人预约清明祭扫服务

从对殡葬行业的认识偏见,到普遍认识到殡葬是服务生命的崇高事业,树立尊重生命的职业价值理念,赋予逝者和生者更多人文关怀;从传统墓葬的大碑大墓,到海葬、树葬、壁葬、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式,墓地越来越小,生命文化内涵却不断扩容;从过去是简短仓促的“一三一”告别模式(转一圈、鞠仨躬、看一眼),到如今推行充满人性温暖的故人沐浴、守灵、家庭追思会、入炉仪式等丰富多样的现代文明丧葬礼仪,这些,张梓宸都是见证者。

后来,张梓宸调至人民公墓工作,他听家属说得最多的是:你们干的是积德行善的事。这让他很感动,“有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。”去年,市民李先生给张梓宸送来一面锦旗以表谢意。原来,李先生想改造爷爷奶奶的墓地,可手续不全,父亲是承租人但已去世。查档案、请示领导、实地勘察、提意见……张梓宸忙前忙后,李先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。

如今,无论行业如何变化,无论在岗的是“殡几代”,变的,是科技加持、绿色生态殡葬的服务举措;不变的,依然是让逝者安息、给生者慰藉的为民初心!

2,我奉献,我快乐

冯淑芯是八宝山殡仪馆骨灰堂业务员,每天的骨灰寄存、登记都是她和同事们在办理;王小岩则是一名遗体接运工,他每天往返在医院和殡仪馆之间,是一名勇敢而温暖的“善后者”。他们两人同在八宝山殡仪馆工作,平日里交集却很少,如果一定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,或许是就是他们对这个行业的情怀和对工作的奉献。

每天中午11:30是八宝山殡仪馆老山骨灰堂工作人员的用餐时间,山下食堂已经把饭菜送来了,但还有陆续前来办理寄存业务的群众。各岗位服务人员分批打好饭菜后只能先放在一旁,着手业务办理。为此,冯淑芯主动提出让大家先吃饭,自己在业务室值班为群众办理业务,这样也能减少人员聚集,符合防疫工作要求。等到其他同事们吃完了饭,她的寄存业务也差不多完成了,可是,放在一旁的饭菜已经冰凉了。

疫情发生以来,面临部分人员春节探亲休假、返京人员居家隔离、单位人员分流到岗等实际困难,她主动放弃休息,连续工作,每天都要在做好自身严密防护的前提下,面对面完成多达50起、近100人的服务量。在高强度的工作中,她努力克服众多困难而从无怨言。

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急难险重任务,冯淑芯同志都始终冲锋在前。特别是业务办理、电话咨询、工作引导等,她总是耐心细致、体贴温馨,受到服务对象高度评价。当同事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,她也总是主动施以援手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似乎为别人解忧已经成为她的日常。

而作为一名遗体接运工,在疫情期间,王小岩走上了战“疫”一线。他每天来往于各大医院,与逝者遗体和逝者家属有较长时间共处于密闭空间,被感染的风险很大。但王小岩丝毫没介意,在他看来这是他的职责所在,也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又一场战斗。

去年,王小岩被检查诊断为直肠癌,所幸的是因为发现及时,经过手术治疗得到非常好的康复。车队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,减少出车接运次数,防止因过于疲劳造成其身体抵抗力降低。但是,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王小岩以大局为重,主动请缨,坚守一线,要求与大家同工同时、增加出车频次。他觉得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作为经验丰富的“老殡葬”,不仅不应该享受特殊照顾,还要起到带头作用,在疫情防控中做好榜样,冲在前头,尽职尽责!

今年的清明因疫情而变得更加忙碌,但是冯淑芯和王小岩却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,舍己为人,立身为范。他们的工作离死亡很近,但他们却活得更纯粹、更透亮。或许正是“死亡”掸去了他们心头的浮尘,让他们更懂得生命的意义,是奉献,让他们更懂得了快乐,更懂得了珍惜。

免责申明:本文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