丧事中有很多殡葬的专用语,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懂的,这样的话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有可能会对主人家做出无意的冒犯,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个殡葬常用语的意思。
初终:初终就是刚死之意。人初终要用新丝絮或鸡毛置于口鼻之上检验是否还有呼吸,叫属纩。在医学落后时代以此判断死亡,有一定的科学道理。现代丧事中,这一程序基本上免去了。属纩之后,死者亲人要登上屋顶或高坡上面朝北方,挥舞死者生前常穿戴的衣帽,呼喊死者的名字,谓之招魂。传统认为人死就是灵魂离体,如果把灵魂唤回肉身,人就会复活。现代医学一旦判断人确已死亡,再招魂就没有任何意义了,因此招魂这一程序也基本上不存在。招魂之后,人已无生还可能,亲属就立即分头报丧,谓之“赴告”,今谓之“讣告”。“讣告”的含义一是邀生者前来与死者“见最后一面”;二是邀他们前来襄助丧事,要将丧事办得体面一些;三是让亲友证明死者确系“正常死亡”。现代丧事中报丧手段已现代化了,而且现代报丧已与传统报丧的含义也大有不同。在报丧的同时,死者亲属要做一些简单的整容、整尸工作,为下步的“殓”做准备。如帮助死者闭上眼睛,合上嘴巴,舒展并拢四肢,在死者脸上覆盖纸或布巾等。覆面的含义一是死相难看;二是表示生死两世界;三是死者万一恢复呼吸,人们能及时发现。覆面这一丧事程序至今仍保留着。
殓:殓通敛,为死者穿衣换铺盖叫小殓,入棺叫大殓
殓通敛,为死者穿衣换铺盖叫小殓,人棺叫大殓。小殓之前为死者沐浴,也叫“抹尸”,有干干净净离开人世走向来世之意,从卫生的角度讲这一程序也是有必要的,故今天人们仍固守着,而且做的比过去更完善,比如过去人们用酒,今天人们使用酒精等。小殓之后,人们往往还在死者手里、口里放上一些东西,还要用布条扎住死者的两臂和小腿。手里拿东西意为不能空手上路,口里衔东西意为不能空腹上路。捆扎手腿是怕死者“惊尸”,“惊尸”挺可怕的,其实就是尸体痉摩,尸体痉挛是一种尸体现象。尸体还有一种自溶现象,往往从口、鼻、耳、肛门等排出污物、浊气,所以,现代丧事中,人们用药棉堵塞。小殓之后就是大殓,大殓就是入棺。人棺不等于盖棺定论,棺盖一定要错开放。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对死者还抱有一线生还的希望。在提倡火葬的今天,小殓之后就要送入医院的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停尸间冷藏起来。
殡:大殓之后,要有一段时间停柩待葬,谓之殡
殡:大殓之后,要有一段时间停柩待葬,谓之殡。殡,即对死者以宾客之礼待之。中国素有“死者为大”之说,因此在整个殡葬礼俗中处处表现出对死者敬重之情。在初终之后的停尸、停棺以及殡期中的礼节等无不给死者以尊位和礼遇。殡期有长有短,殡期礼俗有繁有简,但是程序不能少、不能乱。殡期,要在停棺屋前高搭灵棚,摆上灵位举行丧祭。丧祭繁琐而隆重,今人基本上以鞠躬礼替代。丧祭,也叫吊孝,鞭炮齐鸣、鼓乐高奏、宾客如云、宴席如流,是整个丧葬活动中的高潮。殡期还有许多礼俗,如孝子守灵,孝子谢礼,烧铺送路等。殡期越长耗费的人力、物力和精力越多,现代丧事,殡期的时间已大大缩短,殡期的礼俗也大大削减。中国的儒家文化给传统的丧葬礼俗,尤其是殡期礼俗以隆重深沉之感,而佛教、道教文化又给以超脱喜庆之娱。
出殡:出殡就是送死者下葬
出殡就是送死者下葬。出殡在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也是极隆重极繁琐的。按其程序大致如下:选日子、送路、。挖墓坑、封棺、辞灵、摔老盆、起灵、上路、路祭等,在这些程序中,还有详细的规定和程序。现代火葬,出殡的程序已大大简化,除了个别落后的土葬地区仍奉行外,“出殡”一词只能在故纸堆找到了。
下葬:下葬是针对土葬而言
下葬是针对土葬而言。土葬的墓穴由风水先生选定,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神秘色彩的一部分,对死亡的神秘与敬畏更使中国人对墓穴的风水顾忌重重。下葬的时刻也由风水先生选定,甚至连墓穴及棺材的方向都要精确到由罗盘来定。‘下葬的礼俗也是繁杂的,比如长子背棺、墓穴撒钱、孝子哭留、下土、圆坟、暖坟等,这里不再繁述。人土是人生的最终归宿;这是传统丧俗的看法。因此,在传统丧葬礼俗中,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“入土为安”。其实在中国人心目中对没完没了的丧葬活动也是无奈的。都知道繁杂的丧葬礼俗不仅死者难以安息,弄得生者也精疲财尽
扫祭:扫祭即扫坟墓祭祀
扫祭即扫坟墓祭祀。在传统丧葬礼俗中,初终的第六天为一“七”,以后的第十三天为二“七”,以此类推,逢“七”必祭,五“七”为大祭。至此,丧事活动基本结束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,有三个节日是死人的,一是清明节,二是七月十五,三是十月初一俗称“鬼节”。清明节主要是扫墓,捎带祭奠一下也是理所当然的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除夕之夜,人们少不了祭祖,在祭祖的同时其它亡者也要沾点香火气的。初一早晨,在外出拜年之前要先拜祖先之灵位。